食品源頭污染成關注焦點
更新時間:2017-02-08 點擊次數:1388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在主題報告中指出,過去30年中國從食品短缺發展到基本解決溫飽,是一個很大的飛躍,但發展中國家的落后農業和食品業產業結構與消費者日益增強的對食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訴求之間,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只有遵循風險分析框架,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社會共治,才能穩步提升中國的食品安全水平。 當前所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有哪些?主要包括:食源性疾病,其危害zui大,但對其存在認識不足和防控措施薄弱,病因調查水平低;化學污染方面,主要問題有糧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屬(鉛、鎘)、糧食和堅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養殖中非法使用獸藥、蔬菜和茶葉種植中非法使用農藥;食品摻假或欺詐是個突出問題,且相當普遍,嚴重影響消費者對食品供應的信心;風險交流薄弱,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過度擔心,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 當前應進一步探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改革,加強部門間協調和合作;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要從以抽樣/檢測為主轉變為以過程監管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加強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原則;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完善和提高對風險管理決策的技術支撐,特別是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食品行業要加大對食品安全保障的投入,包括人、財、物;無論是政府還是食品企業,首要的是能力建設。 熱點解讀兼帶輿情分析 此次專家所解讀的,均為公眾高度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如網絡食品、“膠水牛排"等。同時,主辦方還對輿情話題趨勢進行了回顧分析。 在對抗生素與獸藥殘留進行解讀時,專家指出,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農業養殖領域的抗生素,對保障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貢獻巨大——沒有抗生素,肺結核可能還是不治之癥;沒有獸藥,我們恐怕還吃不到好吃的肉、蛋、奶。但同時承認,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可能使人類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的威脅,導致生物安全、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制約經濟發展。 專家表示,對于獸藥我國有明確的使用標準且與接軌。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獸藥使用量整體較高,養殖業存在的一些使用不合理或濫用的情況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因為已經影響到中國食品安全產業鏈的前端——原料安全的整體水平,亟待進一步加強監管和科學指導。科學認識抗生素,重視獸藥濫用問題,強化對食品源頭污染的有效控制是當務之急。 此次所邀請的專家跨領域、跨學科,不僅涉及食品科學及相關領域,也拓展至法學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錦光在解讀時說,通過保障食品安全來維護公眾健康是網絡食品監管的底線。他透露,有關網絡外賣平臺的監管、家庭廚房的監管,均處于立法探索中。 輿情關注熱點呈現四大特征 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食品安全的輿情熱點由2015年的81.5%下降至2016年的56.7%,下降了24.8%。以消費者教育為特征的“風險提示",從18.5%增至43.3%,增長了24.8%。 “源頭污染"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比如“輸歐茶葉含高氯酸鹽"“香港檢出市售大閘蟹中二噁英超標"“麻痹性貝類毒素"及農殘、藥殘等,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中難度zui大的原料污染問題已浮出水面。 同時,她總結出2016年輿情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的四大特征。 一是相較2015年,食品安全的輿情熱點下降,而以消費者教育為特征的“風險提示"增長迅速,顯示了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管理,正從相對被動的危機應對走向更加從容、主動的“和平時期"的消費者教育。 二是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準確率大幅上升,表明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對食品安全熱點報道的專業性有所提升。 三是熱點解析的區域從過去對中國內地的熱點到對進口食品的關注度提升,表明在背景下,守住進口食品安全的風險與責任均在加大。 四是2016年熱點解析中涉及的關鍵詞前三位為“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對比2015年熱點解析涉及的的關鍵詞“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可見“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體關注的熱詞。 對于源頭污染問題,與會專家均認為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二室主任鐘凱表示,愛爾蘭、意大利等國前些年都出現過飼料污染造成大量畜禽產品只能銷毀的事件,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并且幾十年都不能消除,中國在治理源頭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去年對全國食品樣品監督抽檢結果來看,整體情況良好,質量趨于穩定,表明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的情況依然穩中向好;、微博等傳播方式的普及,使目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難點和重點在網絡自媒體,這不僅表明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與公眾科普在我國的艱巨和長期特征,也顯示科技界與媒體共同持續推進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的必要和迫切。